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散户入场才刚刚开始
2025-08-23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
相信各位投资者在周末也看到了相关新闻,截至今年 7 月,非银存款累计增加约四五万亿元。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资金中实际流入股市的比例并不高,因此这一数据的参考意义相对有限。更具参考价值的是,非银存款同比去年增加了超过一万亿元。这一部分增量中,流入股市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原因在于,股市具备更高的弹性——当市场表现较好时,资金流入意愿会明显增强。而相比之下,投资者若配置固收或“固收+”类产品,其每月流入规模通常较为稳定。
当时市场也关注一个指标——工商银行的银证转账指数。虽然目前该指数已不再公开发布,但我们清楚记得,去年十一前后该指数曾出现“爆表”情况,增幅达到数倍之多。更重要的是,在十一假期之前,该指数已呈现出非常陡峭的上升趋势——从平时个位数的水平,迅速拉升至几十的高位。这种急剧上升的态势非常明显。而从我们营业部近十多个交易日的资金流入情况来看,当前远未达到那种陡峭上升的强度。正如我刚才所说,目前日均净流入仅一千多万元左右,完全谈不上“陡峭”。
众所周知,场外期权的杠杆率极高,但个人投资者参与此类产品本身并不合规,且整体规模较小。尤其是去年十一之后,深圳地区曾出现多起场外期权爆雷事件,导致兑付困难。今年监管也加强了对不合规场外期权业务的打击力度,因此这一领域的规模占比可能不升反降。此前一两年,我们常有相关公司或业务员前来宣传甚至寻求合作,但今年这类接触明显减少。据我在深圳地区的了解,去年十一后因股市上涨,许多场外期权机构出现兑付问题——客户本应盈利 200 万,投入 50 万,结果却无法兑付,这显然是严重问题。因此,我个人感受是,这一领域的业务规模已出现萎缩。
实际上,散户仍以配置中小市值股票为主。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市值股票,近一个月整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与前两三个月相比,考虑配置大市值高股息类股票的投资者有所减少。此前两三个月,银行股还属于市场热议话题,时常被提及。但近一个月,市场对银行股的关注明显降温,多数投资者认为其前期涨幅已较大,因此不再是热门选择。近期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 AI 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以及军工板块,活跃资金正向这些领域聚集。至于创新药板块,我发现多数散户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实际参与投资的比例并不高。
若从“中盘股”角度看,以券商为代表的传统中盘板块热度也不高。资源股中,包括反制概念的部分龙头股,虽可归类为中盘,但市场热度同样有限。从指数走势也可印证:对比中证 2000、中证 1000 与中证 500 的表现,中证 2000 明显强于中证 1000,中证 1000 又明显强于中证 500,风格差异较为清晰。但这种趋势尚不能称为“风格切换”,因为自去年十一以来,大中盘股的热度一直不高,小盘股的强势趋势仍在延续。可以看到,万得微盘指数以及中证 2000 指数,均处于持续震荡上行通道,小盘风格仍在强化,目前尚未看到趋势拐点。
散户投资者普遍存在一种行为特征:当被套 20%至 30%时,往往选择“装死”,不再关注账户。但若盈利 5%至 10%,便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于落袋为安,兑现利润后立即寻找下一只标的。这种操作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通常基于自身持仓成本做出决策,而非对公司基本面或长期前景的判断。真正能基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入理解,预判其可上涨 50%甚至 100%,并坚定持有至目标价位的散户,仍属少数。但是也有个别散户,可能在买入之后并没有持续关注,结果某只股票突然上涨了一倍。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属于少数。而大多数散户往往在盈利后倾向于过早止盈,容易频繁交易;卖出之后,又可能因为担心踏空而追高买入,即便不是原持有的品种,也可能转向其他标的进行追高操作。
从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对于散户而言,“止盈”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真正能够在市场高点及时退出、全身而退的散户非常少。这种现象背后更多是人性中的贪婪在起作用,很难克服。我接触过的投资者中,确实有个别大户,比如投入了几千万元,在一轮牛市中赚到了上亿元,这种收益远超其他行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收入,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及时离场,不再贪恋后续行情。也有些经历了多轮牛熊的投资者,曾经赚过钱但最终又亏回去,经过两三轮这样的循环后,开始意识到这个市场并不容易赚钱,一旦再次出现盈利机会,反而会更加谨慎甚至选择退出。不过这类理性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散户入市的时间点。中国散户投资者普遍存在一定的“羊群效应”。通常情况下,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股市赚钱时,比如在聚餐、社交场合,甚至喝杯咖啡的时候,股票话题频繁出现,这就预示着大规模入市的时机可能正在临近。目前来看,这种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最疯狂的时候,你走出地铁站、路过小巷或菜市场,都能听到有人在讨论股票。而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去年十一前后倒是出现了一些苗头,那时节假日期间,很多人开始谈论股市,似乎有大规模入市的迹象。但截至目前,尚未重现那种热度。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2020 年 6 月定为 100 分。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回溯,去年 11 月前后的热度可能应该达到 200 分甚至 300 分。因此,以当前八月份的市场热度来看,虽然比 2020 年 6 月略高一些,但提升幅度有限。回顾当时的K 线 月处于震荡缓升阶段,与当前行情有些相似;线 月初,虽然整体涨幅不算巨大,但也走出了一波不错的上涨。相比之下,目前的热度还不如 2020 年 7 月。如果必须打分,以去年 9 月初为零分、2020 年 6 月为 100 分的线 月,但远未达到去年 10 月那种可能高达 200 至 300 分的极端热度。Q:第四个问题是关于理财产品销售情况。公募和私募分别有哪些类型的产品卖得更好?
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私募产品整体销售表现较好,尤其是规模增长较为明显。近期投资者对固收类产品的兴趣有所下降,而对权益类资产的兴趣明显上升,因此私募权益类产品增幅尤为突出。相之下,公募基金的销售情况则比较一般。这可能也与近年来公募行业的改革有关,比如销售激励机制和费率结构的调整,导致渠道积极性下降。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的销售不仅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去年年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小幅下滑。这一现象与散户的基金投资行为有一定关联。
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营业部的样本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市场,因此分析结果有一定局限性。以我们业务规模约 100 亿的交易性资产为例,500 万元以上资产的客户大约有六七百人,他们持有的资产约占总规模的 30%至 40%,金额达几十亿元。至于其他层级的客户分布,我们并未详细统计。可以确定的是,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小散户。例如,资产在 1 万到 10 万元之间的客户约有八九千人,10 万到 50 万元之间的客户约有两三千人。这一分布仅反映局部情况,样本量较小。在交易行为方面,当前市场的活跃度确实在上升。从交易量来看,全市场日均成交量已达到约 2.2 万亿元,相比此前低迷时期的 1.5 万亿元增长了近 50%。考虑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相对稳定,这意味着散户的交易量基本接近翻倍,活跃度显著提升。尽管如此,我认为当前散户的参与程度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活跃的散户比例虽已明显高于前期,但尚未达到极度火热的状态。部分投资者仍处于被套状态,或对当前点位能否持续上涨存有疑虑,担心历史重演,再次遭遇下跌。因此,整体市场热度尚未达到顶峰。
我认为关键在于“存款搬家”这一趋势。从公布的金融数据可以看出,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持续增加。我们内部分析认为,随着无风险利率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不断下行,银行存款利率也在走低,资金寻找更高回报的动机愈发强烈,这种资金转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举例来说,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在 2.8%左右(原文提及 1.7 左右可能为口误或特指某一阶段),而 2024 财年全市场分红总额预计可达 2.6 万亿元甚至更高。以约 100 万亿元的总市值计算,整体股票分红率已达到 2.6%至 2.7%的水平。在股市尚未大幅上涨前,这一比率甚至接近 3%。相比之下,无风险利率仅为 1.7%至 1.8%,银行存款收益更低,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限。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目前普遍在 1%至 2%之间,难以超过 2%。因此,从收益角度看,股市资产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假设一位投资者将银行存款转入资本市场,即使只是买入沪深 300 指数,其分红率也可能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高分红 ETF 产品,部分甚至实现月度分红,年化分红率可接近 3%。若未来沪深 300 指数还有 30%的上涨空间(理想情况下可能在三到五年内实现),那么投资者有望获得每年 2%至 3%的分红收益,叠加资产增值,年化总回报可能达到 7%至 8%,甚至接近 10%。相较于几乎无收益的存款,这样的风险收益比具有明显优势。
当然,投资股市需要承担波动风险。即便长期看好,短期内也可能面临 10%的回撤。但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关键在于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该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匹配。如果认为合理,就可以考虑逐步入市。特别是在 3000 至 3200 点区域,若投资者能提前意识到分红收益率更高(因市值较低),并开始将存款转入稳健型权益资产,后续随着点位上升至 3400、3500,甚至 3700 点,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强化。因此,“存款搬家”是一个较为确定的中长期趋势。
是这样的,目前来看,量化策略这一块的增长表现相对较好。但近期也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像消费类策略,此前关注度较低,现在逐渐开始回暖,行业关注度正在逐步回升。从近期市场判断以及公司层面的动作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在行情向好的阶段,主观多头策略可能展现出更显著的超额收益。因此,我们公司近期也在加大推动力度,重点布局主观多头产品线。量化策略的特点在于超额收益相对稳定,在市场表现不佳时也能保持稳健,收益表现不错。但如果追求更高弹性的收益空间,主观多头策略可能更具潜力。所以近期我们也在积极推介和推动主观产品的销售。目前整体情况就是这样。
逻辑上是相似的。但说实话,主观权益类公募基金在 2021 年经历的那一波市场调整,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市场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可能还没有像主观私募那样明显回升。大家在谈及公募产品时,可能仍更偏向于量化或技术型投资策略。就像你刚才提到的,这一轮行情中,公募渠道推动主观权益产品的力度,预计不会太大。因为 2021 年的市场经历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较深的心理创伤和实际损失。我个人判断,未来公募渠道在主观权益产品上的推动力度,也不会有显著提升。Q:6 月到 7 月期间,散户的整体盈利情况大致如何?
6 月到 7 月这段时间,确实有不少散户实现了盈利。从市场热度和交易量的变化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今年年初,市场活跃资金主要追逐由 Excel 带动的 AI 产业链行情,这部分相对活跃的资金经历这一波上涨后,不仅解套,甚至已有不少盈利。因此,他们的账户状态是上升的。而那些交易不那么活跃的客户,情况则与我之前提到的类似,大约维持在 500 万左右资产水平。部分散户仍处于被套状态,但总体来看,活跃客户在今年已经明显活跃起来。Q:目前营业部客户整体的盈亏比例大概是怎样的?
因为大家都是随着指数上涨而盈利。你如果统计的是当年维度,在震荡上涨过程中,可能达到 90%以上的客户盈利。比如系统显示某个客户今年盈利 3%,击败了 95%的客户。同花顺也有类似功能,打开账户就能看到“今年盈利 10%,已击败 50%的用户”。但放在更长周期看,比如 2014 到 2015 年涨到 5000 点甚至 6000 点时,虽然仍有部分客户被套,但比例很低,可能只有几个百分点。当然,那是市场已经处于高位的情况。如果股市继续上涨,在正常情况下,百分之七八十的客户在当年或三年维度上实现盈利,都是比较正常的。
A: 实际上,散户中的活跃资金通常是不看估值的。很多散户,尤其是新入市的,根本不懂什么是估值。市盈率是什么?市净率又是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些概念很陌生。我见过十一前后入市的一些新散户,他们对市场了解较少,只关注涨得快、涨得多的股票。他们会通过一些市场 APP,或者查看“涨幅榜”来选股。我不是在做推广,只是提一下名字,比如“淘股吧”大家都知道,还有像“海棠”这类软件。哪个股票涨得好,就会上这些APP 的首页,占据“宇宙中心”。
为什么散户愿意买这些股票?因为他们只看到这些信息,其他都看不到。于是就去买这些热门股。特别是新入市的客户,我见过有客户账户里买了 20 只股票,有些盈利已卖出,有些还被套。他一看到比如11 月、10 月那些连续涨停、短期翻倍的大牛股,就会全仓买入。有些是 00 后,非常年轻。他们不管基本面,只看哪个涨得好就买哪个。抖音上不是有句调侃的话吗?“你买股票为什么不买涨得好的?”——“为什么不买那个涨的?”所以有些散户根本不看估值指标,哪个占据他们心智,他们就买哪个。
以前宣传时会说:“新人你好,花 3 万就可以买 100 万市值的股票期权”,或者 5 万也能买。如果这100 万对应的股票涨了 50%,你就能赚 50 万,用几万本金赚几十万。市场上此前确实有这类推广。但去年十一之后,由于股市上涨过快,很多中小券商,尤其是香港的中小券商,在搞个股期权时对冲不到位,或者根本来不及对冲,导致出现兑付困难。深圳市场上就出现了无法兑付的情况。说难听点,有些公司其实就像地下六合彩。